|
【瓷艺】从艺术家创新思维看德化陶瓷发展之路 |
【ciyi】2010-6-7发表: 从艺术家创新思维看德化陶瓷发展之路 这些天,中国白艺术宫主席、德化辛默楼陶瓷大师陈仁海一直忙于在德化和上海两地奔波,他创作的“世博和鼎”成为上海世博会福建馆的镇馆之宝之一,被誉为“世界瓷王”。陈仁海是德化陶瓷艺术家创新方面“先 从艺术家创新思维看德化陶瓷发展之路这些天,中国白艺术宫主席、德化辛默楼陶瓷大师陈仁海一直忙于在德化和上海两地奔波,他创作的“世博和鼎”成为上海世博会福建馆的镇馆之宝之一,被誉为“世界瓷王”。 陈仁海是德化陶瓷艺术家创新方面“先行先试”的代表。近年来,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繁荣,德化陶瓷艺术家迅速突破各种限制,获取丰富的资源,快速提升创新能力,德化陶瓷由此逐渐壮大整体实力,找到了发展的新起点。 “思想”催动自主创新大浪潮 思想创新是一切创新活动得以开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也是一个地区产业成长和经济增长的前提和基础。关于这一点,德化一家百年“老字号”蕴玉瓷庄的第四代传人苏珠庄非常认同。 苏珠庄认为百年蕴玉之所以能够始终传承着百年技艺,铸造德化传统瓷雕的经典,所秉承的精神之一便是创新。“传承不是模仿。”这是苏珠庄一再强调的,他说,只有从既定的传统模式中走出来,认识传统,吸收传统,把握其鲜活的精神内涵,然后超越传统,对其作出新演绎与诠释,形成更为强大的生命力,才是对传统的传承,也就是说“在传承过程中,要继承传统,更要融入新的东西,推陈出新,才能不断发展。”而这个“新的东西”便是思想和主题。工艺只有进入思想的层面才有价值,苏珠庄说:“无思想的创作,很不好。” 陈仁海也是这样一个依*“思想力”推动“中国白”传承创新的人。他说:“我现在的创作思路都是紧跟时代步伐,反映时代精神。”纵观中国历史艺术巨匠,凡是体现重大历史价值和重大文化信息的作品,都会流芳百世,价值连城。陈仁海从中得出其创作思想——与国家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与时代同行,以作品为当代中国发展史留下永恒的记忆。所以,融史于瓷,以瓷述史,这便是陈仁海不懈的艺术追求。 在这一艺术思想的指导下,陈仁海的瓷雕创意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他认为,陶瓷必须注入思想和灵魂,才富有灵性。因而,他注重从国内外重大事件中挖掘题材,紧扣时代脉搏,第一时间创作出与时代合拍的作品,在瓷器上定格每一个激动人心的历史瞬间。 德化现当代陶瓷艺术基本脱离了实用概念,进入了一种观念化、艺术化的境界。走访德化陶瓷市场,不难发现,传统瓷雕形式不再单一,造型大胆各异,体现时代特色,记录历史进程,与时俱进,成为德化瓷雕作品的一大特色,艺术家们更多地将现当代艺术的观念融入到陶瓷载体中去体现,思想的创新正成为德化陶瓷撬动文化产业的内核,越来越多的陶瓷艺术家已经和正在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逐渐催动自主创新的大浪潮。这当中就有“瓷言坊”年轻的艺术总监颜松柳,飞天陶瓷艺术研究所郑雄伟、郑雄彭兄弟…… “技术”崛起产业带动新磁场 对陶瓷艺术而言,除了表现造型语言外,更体现了工艺和火的艺术,因此,技术的创新成了开发新产品,实现生产效率和提高经济效益,推动产业成长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陈仁海挑战烧制极限,攻克了大型瓷雕烧制的世界性难题,历时三年炼成的“世博和鼎”可以说是德化瓷雕史上技艺的一次标志性突破。 “世博和鼎”为三足瓷鼎构造,鼎高129厘米,直径72厘米,体重更是突破了德化瓷雕历史纪录,重达250公斤。该鼎选用原生态的中国白瓷泥,运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德化瓷烧制技艺中的“纯手工双层镶接阴阳精雕”专利技法制作而成,其烧制克服了配方难、制坯难、成型难、刻划难、捏塑难、制窑难、装窑难、烧制难这八大难关,尤其难的是瓷雕必须经两次1310度高温烧成,任何一个环节稍有不慎就可能前功尽弃。 基于“世博和鼎”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科技价值、科研价值,上海世博组委会为它购买了价值5.6亿元人民币的保险。走进上海世博会的“世博和鼎”,向世界展现的是德化高超的陶瓷技艺和文化魅力。 德化瓷雕,源远流长,技艺精湛,驰名中外,千年来早有见证,而且有不断革新陶瓷制造技术的传统。改革开放以后到如今,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压力使技术创新活动更加频繁。 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德化瓷烧制技艺”传承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苏清河重现失传数百年白瓷“孩儿红”就是德化传统陶瓷艺术技术创新的一大亮点。 “孩儿红”是一种窑变瓷,是器物在高温烧成时由于窑内位置或温度的不同,偶尔创造的一种特殊气氛下产生的窑变。遗憾的是,清代康熙以后,“孩儿红”慢慢削弱、失传。在“孩儿红”失传400多年后,苏清河恢复失传陶瓷瑰宝,极至珍贵。 被誉为“瓷坛艺侣”的柯宏荣、陈桂玉夫妇俩多年来在陶瓷技艺方面也是致力于推陈出新,先后独家研制出特种工艺瓷、松柏瓷、纹片瓷等瓷种,突出了陶瓷材质的无穷魅力,显示了独特的艺术个性,成为茫茫瓷海中一朵令人神往的奇葩,推陶瓷艺术于新的境界。 近些年,德化陶瓷艺术家在源源不断地创作的同时,在技术创新方面也悄悄地形成一个强大的磁场,吸引着艺术家的参与、研制、发展。随着红釉瓷、结晶釉瓷等高难度技艺的研制成功,德化传统瓷雕的产品不再单一,而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繁盛景象。 “合作”抢占速度发展制高点 近年,德化传统瓷雕艺术开始积极尝试“跨地区”“跨领域”的创新经营方式,从而促进艺术瓷抢占速度发展的制高点,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板块,提升德化陶瓷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对此,卓越陶瓷的颜宝敬便是积极依托德化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将陶瓷与茶结合起来,赋予茶具艺术,使它达到具备艺术的生命力,提升了文化内涵,增加了产品附加值。颜宝敬认为瓷文化是茶文化的最好伙伴,好茶就要配上好茶具,才能促进茶产业往高端协调发展。 除茶行业外,德化瓷一样大举“入侵”酒行业。琳琅满目的创意酒瓶打造出德化陶瓷的另一文化产业圈。其中,腾盛达工艺品有限公司就写下了创新的一笔——将瓷文化与酒文化完美结合,再续瓷酒合璧的一段佳缘。 不仅如此,瓷画联姻也渐成德化一道靓丽风景线。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画家参与到陶瓷艺术创作中,逐渐形成陶瓷艺术创作形态的一股新潮流。他们在陶瓷上作画,“名瓷名画相得益彰”,为传统陶瓷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飞天陶瓷艺术研究所独特的瓷画语言便让人耳目一新。在德化已经有儒苑、鼎晟、三德等一批瓷画艺术创作基地,福建美术出版社还拟在德化设立“名家书法书画艺术创作基地”,为今后陶瓷深度结合书画艺术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而月记窑国际当代艺术中心则在“跨国家、跨地区”的合作上开创了瓷都德化国际当代陶瓷艺术的历史先河。2009年3月,旅德艺术家吴金填来到了德化三班蔡径洞上400年历史的月记窑,率领数名国内外知名陶艺家打造了该艺术中心。一年多来共接待国内外著名陶艺家、专家、学者500多人前来交流、创作,成为德化陶瓷一个对外交流窗口、国际陶艺家交流的重要平台,并成为泉州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重点打造的7个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之一。 对未来相同的战略期许和追求,不同领域不同地区之间的多元合作与拓展使德化瓷在市场竞争中有如异军突起,提升了陶瓷文化内涵,培育了文化创意产业,发挥了市场的创新优势,将德化瓷的发展又一次拉上了高速列车,迈上了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成为推动陶瓷产业升级的动力引擎。 (【ciyi】更新:2010/6/7 17:21:08)
|